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心得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4-01-04 17:05:41
关于语文教学心得体会锦集10篇

关于语文教学心得体会锦集10篇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1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必须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重新给自己定位。教师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并进行正确的角色转变,才能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课堂质量,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下面我谈几点学习教学策略体会:

一、好的语文教师是一座桥。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在教学中,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迁移,运用到自身发展中去,教师这座桥就是为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汲取知识养分而铺设的一条通道。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运用好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而是要给学生发挥的余地。同时也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与教材交流。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是学生与教材联系的纽带。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出现,而不是主导者。那么,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只有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否则,桥就搭不成,或者就是桥搭成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材是砖,要用来引玉,而不是作为单纯的任务来完成。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要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他们需要的新知识并加以运用,以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终极目标。

二、好的语文老师是开路先锋

作为语文教师,不是只懂一些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自身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强自身修养。首先是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教师要身正为范。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的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行为的表率。最后,语文教师要学高为师,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去感受,去创造美。通过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也让我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人文素养,也是我努力要一直去做的。教师要有广博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一个语文老师的基本功。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2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将知识,技能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接受知识,还要运用语言艺术表达出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而这种语言艺术则是指教学语言。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教学语言必须要求用语的准确性、科学性,语义的连贯性、逻辑性同时还需要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语调和语音吐字的清晰。

闻一多先生曾经提出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随着不同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这三种美渐渐在当今语文课堂教学运用当中得到了更加完整的呈现。

音乐美:在诗论中,音乐美符合古典诗词的朗诵与押韵,在现代教学中音乐美的要求不仅仅是教师的范例朗诵诗词,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要有节奏、有轻重缓急、面对不同的诗歌文章要有不同的情感,要求和谐,符合文章人物的情绪,让学生在课堂当中身临其境。如:七言诗的《江南逢李龟年》中“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则包含诗歌音乐美中的节奏按照“二二二一”式节奏而来。通过节奏的划分让学生理解诗文意思和古诗文与现代文的区别。《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里作者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思念家乡的情感则是音乐美中最重要的情感,除了教师示范性的诵读带领学生体悟,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诵读,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绘画美:诗论中的绘画美不仅强调辞藻的鲜明色彩感还要形成一个独立的画面,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感,课堂教学中的绘画美除了引用辞藻、色彩和画面感还可以借助课堂上周围的事物来进行具体化,让学生能够更好理解,体会。如中央电视台有一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康震老师现场绘画,选手猜诗词,很受欢迎,其间就体现了趣味性,激发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借助语言和工具外,教师的行为动作仪态也是教学中语言艺术的关键。教师的手势要有强调、示范等功能。通过眼神,自然的手势等学生就能够快速的获得教师要表达的信息和意图,而教师则可以通过对学生课堂的动作行为进行判断学生的状态。

建筑美:建筑美在诗论中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此点在教学语言艺术中我运用的还较少,后期将在教学中多加研究。一般表现为文章或诗歌中。以及班级的布置和对学生分布中。

除却闻一多先生提到的“三美”以外,语文教学的课堂中语言艺术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在课堂中,除了教会学生课本知识,还要着重学生的情感熏陶和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情趣功能。他们的情感体验是在我们语言引导下,结合课本以及自身经历综合获得的。所以我们应重视课堂语言的文学性。思想性直接体现在教师的谈吐中,教师的三观会直接通过在课堂中的教学语言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我们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语文的方法和步骤,了解作者背景个人经历情况后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潜移默化中将学生的思想引上正轨,让学生感受和学习作品中主人公或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艺术既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又直接影响了课堂效果。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进步从而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发挥语言的魅力。只有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不会枯燥无味,学生们会觉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更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3

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此处隐藏12488个字……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有何不可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扁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两个“祖国啊”,前一个可略为迂缓凝重,后一个则要提高声调,读出呼唤中的急切期待之情。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二、专题法--以点带面

学小说分析人物时,要抓人物的四种描写方法,同样,学诗歌有没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可言?当然是有的,比如意象,比如象征,比如意境,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不能一首接一首地教完就算完成任务,更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师可以适当地开一些专题讲座,来集中讲授这些知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有的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有时,我们能看到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现。“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婚嫁有关,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孔雀东南飞”;“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帘外雨孱孱”;“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远有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化秋月何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了解这些原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意象不但有传统的色彩,而且有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臧克家的“老马”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但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它不同于曹操笔下的虽已伏枥仍志在千里的“老骥,也不同于曹植笔下那“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白马”。同时,诗人们用意象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再重复由于“柳、留”音近而折杨柳枝送别的习俗,独出心裁创设了一个崭新的柳的意象: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笔下康桥河畔夕阳中的柳树,柳枝,映在波光里的金色的倒影无比艳丽,叫人联想到了金装的仪态万千的新娘。表明诗人对这里一草一树的依恋,竟像蜜月中的爱侣那样难舍难分。可见,“金柳”这一意象是富有创新性的,具有诗人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可以在讲授新课前集中开一些这样的专题讲座,也可以在教学中穿插进行,或者从外面请专家来讲,目的都是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在诗歌瑰丽的殿堂自由翱翔。

二、活动法--以练带学

且不说楚辞乐府的辉煌灿烂,也不说唐诗宋词的登峰造极,单说多灾多难的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极富创新精神、取得卓越成就的诗人,甚至在那专制黑暗的动乱年代,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手抄,在传诵。黎明曙光来临的时候,诗人们高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海子《亚洲铜》。物质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浮躁的人类却不愿意去聆听那大自然的天赖之音,来感受心灵深处的丝丝颤动。那就让我们以校园为阵地,哪怕一分钟也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诗歌的美的真正享受。

自己做的饭菜再难吃,也觉得香。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甚至我们可以更大胆一些,把写诗和朗诵比赛揉入到月考和期考中,作为考试成绩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想写好古典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的平仄、用韵、对仗等基本知识,这样就逼得学生自己去学,去掌握,无疑比老师单纯的灌输效果来得强。写出来,再按意境高低,技巧强弱等评奖,优秀作品搞展览或者出成专辑,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前我搞过诗歌朗诵比赛,朗诵篇目古今中外不限,朗诵形式灵活多样,可配乐,可配舞蹈,可几人同时朗诵等等。学生选定好内容后,绞尽脑汁想与众不同,有的跑很远的地方买恰当的音像资料,有的不辞辛苦去借道具。整个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来的高涨热情,创新精神,让老师大跌眼镜。这本身表明:我们的学生就如同宝矿,有多少潜能等着我们去挖掘啊。这不正是素质教育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生动体现吗?

我们主张“在教师指导下自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创造精神,使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素质全面迅速地得到提高,这应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高中阶段进行文学鉴赏要把握这个基本思想。

《关于语文教学心得体会锦集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